• 欢迎访问显哥博客,本网站纯属学习技术,绝无商业用途,欢迎小伙伴们共同学习!研究技术!QQ:52249909 加我QQ
  • 世界75亿人,这么小的概率,能认识你,是我一生的幸运,不妨加个QQ接触一下:52249909 加我QQ

Google离开我们快十年了

轻博轻文 lixian 5年前 (2019-11-06) 946次浏览 2个评论 扫描二维码
文章目录[隐藏]

2010年1月13日,Google离开中国。掐指算来,Google已经离开我们快十年了。

2010年是个特殊的年份,这一年还发生了3Q大战。

为什么诸多大事都发生在2010年。就是因为2010年是PC Web互联网的诸神黄昏。2011年,移动App互联网终于拉开大幕,在中国,小米产生、微信产生。

现在也轮到了移动App互联网十年的诸神黄昏了。所以咱们有必要再回顾一下PC Web互联网的黄昏。

(1)PC Web互联网的开始

1994年,WWW技术被发明。随即,1995年,雅虎门户入口、亚马逊电子商务交易产生。1995年,马云也创办了中国黄页。这么来看,中国互联网和世界互联网从一开始就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的。

1998年8月,Google创立。大家都知道,1998年也是中国PC Web互联网的元年,那一年,新浪、搜狐、网易这些门户都正式创立,就连提供IM的腾讯也是1998年11月创立的。

1、Google一开始是为雅虎提供搜索引擎服务的,这是典型的B2B业务。

2、AdWords是一个伟大的商业模式,它不同于雅虎门户的有限钻石展位展示广告,它开创了精准搜索关联的无限展位广告。

(2)PC Web互联网应用的爆发

Google在2004年8月上市。这是Google的爆发点。

最牛的一点是,Google在2004年4月1日愚人节这天,发布了Gmail。这既是互联网通信基础设施,也是互联网账号体系。这是很多互联网企业没有意识到的。在中国,坚持把邮箱持续做的,只有网易和腾讯。现在今日头条为了在有限的移动屏幕上做到内容的千人千面推荐,也不得不研发了账号体系。而一直跟随模仿Google的百度,却在这个问题上很罕见地没有跟随模仿Google。

后来,围绕Gmail,Google做了Gtalk IM、日历、在线Docs、云盘,构成了Google 原生在互联网上的办公套件。

2004年也是Web2.0风潮起来的元年,Web2.0特别讲究互动、讲究封闭圈子。这对百度这样的爬公开静态内容、倒流量进来,点击跳转再导走的模式,是不友好的。这未来还怎么混啊。所以百度自建内容,让内容产生于百度这个圈子里,就不用受制于别人的封闭圈子。所以,百度开始兴建了:博客百度空间、百度百科Wiki、百度文库、百度知道问答社区、百度贴吧论坛社区。

这是两个公司都最辉煌的时候,但是两个公司走的路线却截然不同。一个是工具玩法,一个是内容玩法。但目的一样,都是为了海量用户。

(3)PC Web互联网技术的爆发

2004年8月上市后的Google,确实从应用到技术基础设施全都做了重新定义,算是革命最彻底的。

在物理网络层,Google购买了各种频段资源,还在研究新的网络传输材料。Google也在研究在无网络铺设的地区,用热气球、飞艇提供网络。在网络传输协议层,Google还发明了OpenFlow。毕竟Google是一家原生活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公司,一断网络就什么都不是了,所以网络畅通是必须的第一前提。

在服务器开发语言层,Google发明了Golang开发语言,它是原生的开发分布式应用的语言。

在应用开发层,Google开放了Google Open API平台、Protobuff调用框架,Google所有应用,都可以按照统一的API风格、统一的数据协议、统一的数据格式方法进行调用、整合。

在应用UI层,Google发明了PWA技术、Dart前端开发语言、AngularJS MVVM框架,这就是PC Web时代的小程序技术啊。

在应用容器层,Google发明了Chrome浏览器、V8 Node.js解释引擎。

也就是说,只要网络随时随地都通畅,那么按道理来说,你不需要庞大安装的Windows操作系统、庞大安装的Office,给你一个浏览器,你就能干了所有的事,你不再需要下载安装各种本地应用了。这就是Google这家原生互联网公司的哲学。

你不理解这种哲学,你就不会理解Google在移动APP时代、云计算时代、大数据时代的种种所谓常人看来的怪异决策。

(4)大数据时代

从道理来讲,Google从服务器资源、存储资源、网络带宽资源、大数据资源、分布式计算技术、大数据技术,都应该是全世界当时最强的,但Google并未开创时代。

大数据时代,Google比谁都早。可以这么说,没有Google那2004-2006这三年陆续发表的三篇大数据方面的论文,就没有世界大数据时代的兴起。

但是很奇怪的是,Google却没有开源大数据技术。

直到2006年,搞了搜索引擎Lucene发现没有内容又搞了Nutch爬虫,搞了Nutch爬虫又发现没有足够存储方案的大神DougCutting,在Google三大论文启发下,才发明了Hadoop。

从此,2010年ELK日志抽取存储搜索展示套件产生,2012年Spark实时大数据计算平台产生,这引爆了全世界范围的大数据热。

(5)云计算时代

你看Hadoop在2006年产生。但其实2006年还发生了一件大事,那就是AWS云计算也正式商用发布。也就是说,云计算时代和大数据时代其实是重叠的,而不是云计算是大数据之前。当然,SaaS鼻祖Salesforce更是创建于1999年,更在云计算时代之前。

Google并未模仿AWS发布EC2虚拟化服务器、S3虚拟化存储。Google而是做了一套GAE,Google应用开发基础设施。即使是全世界都搞基于虚拟化服务器、虚拟化存储、虚拟化网络的云计算,Google还是无动于衷,坚持在围绕Docker容器和K8S资源调度平台打造开源生态,其实本质和GAE一个套路,那就是打造一个中间件层,你们在这个中间层之上开发应用即好。

这就是Google的哲学。所以Google错过所谓的经典的云计算商业时代,也是必然的。

(6)移动App互联网时代

其实移动App互联网时代是晚于大数据时代和云计算时代。毕竟2007年Apple才发明iPhone,2008年Google才发布Andorid。但是在中国,移动互联网是2011年开始的、云计算是2010年开始的、大数据是2012年开始的。

移动App,这和在PC电脑上下载应用安装应用有啥区别?所以对于Apple搞这种返祖玩法,Google是拒绝的。

但是,Google很快发现,自己的哲学被中国人玩坏了。Google本想借助开源,让Andorid无处不在,然后上面内嵌原生的Google Web应用。但是很不幸,中国人做了深度定制,Google自己的应用根本看不到了。不过话又说回来了,Google在移动互联网爆发前夜的2010年已经退出中国了,它的互联网应用服务不能在中国访问了,即使中国人不做深度定制,中国人也用不了。

在移动互联网后时代,乘着4G网络基础设施性能通畅的大风,Google又把自己的哲学调了回来,搞了Flutter跨屏小程序开发技术,搞了FireBase快速应用开发组件框架,还是Google信仰的那套玩法,真是固执的很。

(7)未来创新与变现

Google似乎停留在了PC Web互联网时代。从营收结构这个结果上来说,Google在大数据时代、云计算时代、移动App互联网时代,并不得志。

Google有著名的OKR工作目标方法论,20% Free创造时间,Google X-Labs黑科技研究实验室。但从事实结果来看,Google最震动业界的东西都是收购的,如PC Web时代的社会化视频平台Youtube、移动App时代的Android操作系统、人工智能时代的Tensorflow、智能硬件时代的波士顿机器人。

而Google自己大力投入搞的智能硬件,如Google 眼镜黑科技,被证明无法商业化,如Google智能无人驾驶汽车,也被证明近几年内无法商业化。万物智能硬件时代迟迟不到来,时代被锁死在了移动智能手机时代。

Google这样的大金主也受不了业绩压力和长期研究投入压力,成立Alphabet母公司,把云计算、X-Labs智能眼镜、智能汽车、人工智能这些近几年都无法变现的东西剥离出来,不要拖累搜索主营业务。

我那天在朋友圈发了一句话,我说:如果微软不做云计算业务,只开发销售商用云计算软件(类似OpenStack这样的产品),微软的营收和市值会怎样?

有的朋友说,可能会掉一半吧。

所以我也在思考,Google在互联网时代,不管你是做搜索、Gmail、Youtube,你都可以靠广告挣钱。在移动App时代,Google也无心做好硬件(如智能手机和平板),只搞好Android操作系统,当然在中国之外还可以靠移动搜索广告挣钱。但在云计算时代、大数据时代、人工智能时代怎么挣钱?

不过似乎Google经过Alphabet这一遭也学聪明了:

Google把自己在大数据时代一直没有开源的分布式数据库技术,通过云服务开放,成了Cloud Spanner

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平台软件Tensorflow和强化学习平台软件Dopamine开源,但是底层的人工智能专用芯片TPU却不免费,并且以云计算的方式对外提供。

这两个举动也渐渐又把Google的云业务拉升了起来。


本站博主 , 版权所有丨如未注明 , 均为原创
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:Google离开我们快十年了
喜欢 (5)

您必须 登录 才能发表评论!

(2)个小伙伴在吐槽
  1. Your point of view caught my eye and was very interesting. Thanks. I have a question for you.
  2. After reading your article, it reminded me of some things about gate io that I studied before. The content is similar to yours, but your thinking is very special, which gave me a different idea. Thank you. But I still have some questions I want to ask you, I will always pay attention. Thanks.
    gate io2023-05-07 11:43